30年代泰山舊照曝光!門票全免遊客稀少,上下山必坐轎子
說到泰山,她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泰山石敢當,泰山安四海皆安!東嶽泰山,被譽爲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千百年來,泰山風貌也在悄悄發生着變化。但是泰山之美,亙古不變。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世界珍貴遺產。
那麼,過去的泰山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跟現在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這一組泰山黑白老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看到這些帶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你一定會很驚訝:過去的泰山,風光古樸又自然,美得讓人心醉!老照片蒐集不易,值得珍藏。
1、南天門三十年代,泰山南天門前景象。南天門位於泰山主峰,雙峰夾峙地勢險要,城樓式建築氣勢雄偉。當時的南天門,牆壁斑駁,門前環境也和現在不太一樣。有遊客乘轎子上下山,那時候不收門票,遊客稀少。
2、碧霞元君祠這是位於泰山極頂南側的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該祠依山勢修建,規模宏大,由12座大型殿宇組成。在道教宮觀中極具代表性。
3、岱宗坊30年代,岱宗坊前景象。岱宗坊,位於岱廟北邊,是一座三間四柱石牌坊。該坊爲明嘉靖年間建,它也是登泰山的起點、第一座坊。坊前左右立有《重修泰山上諭碑》和《泰山記碑》。
4、上山的遊客二三十年代的泰山,遊客還不是很多。因爲山路陡峭,一些女性遊客會乘坐轎子上山。照片中,幾名轎伕擡着簡易轎子沿着臺階向上攀登。也有人坐在路邊的臺子上休息。
5、下山的轎子兩名下山的女子,她們乘坐的就是轎子。這些轎伕常年在山上擡轎,練就了非凡的腳力,在山路上如履平地,身上的肌肉十分發達。轎伕的工作很辛苦,他們掙得也是辛苦錢。
6、一天門這是二三十年代泰山一天門前景象。當時的一天門附近,還有不少屋舍。遊客們有的步行通過一天門,有的則乘坐轎子。現在的一天門附近早已沒有了房子,牌坊看起來也更高大壯觀了。
7、中天門中天門是登泰山時東、西兩條路的交匯點。該石牌坊建於清代,過去石坊的題額不是中天門,而是“伏虎廟”。當時的中天門附近,有不少鼓建築,幾名轎伕在等待載客。
8、十八盤這就是泰山十八盤,聽名字就讓人腿軟。它從對松山谷底一直到南天門,1600多個臺階,是登泰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當時的十八盤只有幾個遊客,兩側山峰陡峭怪石林立,十分壯觀。
9、獅子峰二三十年代,泰山獅子峰雄姿。獅子峰位於泰山扇子崖東北邊,山峰背靠蒼茫雲海,山樑高低起伏,怪石嶙峋,給人一種亙古的粗獷之美。遠處,雲海升騰,猶如仙境。
10、唐玄宗泰山記銘在一塊陡峭的崖壁上,有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後,撰書的千字銘文《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照片中,有工人搭起腳手架,用宣紙在崖壁上拓印銘文。
11、萬仙樓這座建築叫萬仙樓,又名望仙樓,位於泰山中麓紅門宮北面,始建於明萬曆48年(1620年)。它是一座跨道門樓,爲清代建築風格。當時的萬仙樓前,看不到遊客,太安靜了!
12、古登封臺二三十年代,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前的古登封臺。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據清光緒年間《泰安縣誌》載:“古登封臺在嶽極巔,爲七十二君封臺,臺右有碣,題此四字。”
13、雲步橋這是90年前的泰山雲步橋。雲步橋歷史悠久,究竟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雲步橋橫跨在泮河之上,橋長20餘米,寬約6米。雲步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精美的雕刻和裝飾。
14、仙雲樓二三十年代,泰山仙雲樓前景象。該樓是登臨泰山途中一座跨道城樓。城樓高大壯觀,城門前有轎伕擡着遊客上山。
15、玉皇頂這是當時的泰山玉皇頂,跟現在不一樣。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面,是泰山的主峰之巔。玉皇頂殿前有“極頂石”,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16、轎伕和小販二三十年代,在登泰山途中,一條街道的兩側,有不少轎伕在路邊等待載客。這裡是上山的必經之路,客流量大,也吸引了一些小販在這這裡擺地攤。
17、愛身崖愛身崖,是一座三面陡峭的懸崖,又名捨身崖。該崖位於日觀峰南面。古時常有人祈願,爲顯其誠心,捨身跳崖。崖上有一塊巨石,上書"瞻魯臺",又稱幡杆石。
18、五大夫松二三十年代,泰山五大夫松樹前景象。它是泰山唯一受帝王(秦始皇)封贈的植物。清代種植了五棵松樹,歷經風雨,最終只剩下了照片中這兩棵松樹。五大夫松,也叫"秦鬆","秦鬆挺秀"爲泰安八景之一。
19、回馬嶺一名遊客乘坐轎子從回馬嶺牌坊下經過。關於回馬嶺,有很多民間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因此留下了"回馬嶺"這個名字。
20、無字碑在泰山玉皇頂山門前,矗立着一座無字碑。碑高6米,上面沒有雕刻一個字,究竟是何人所立,已無法考證。當時的無字碑上,書寫着具有年代感的標語。後面山門上題額五個字“勅修玉皇頂”。
21、對松山對松山,位於泰山十八盤入口處不遠的地方。兩側是山峰,中間峽谷地帶有一條山路。兩側山峰上,生長着茂密的松樹,相向生長非常奇特,因此得名對松山。
22、泰山挑夫山路上,走來幾名男子,他們正挑着貨物往山上送,他們是這裡的挑夫。他們戴着斗笠,扛着沉重的貨物,在山路上健步如飛,如履平地。很多遊客見了,自愧不如。
23、經石峪二三十年代,幾名男子正在經石峪的岩石上拓字。經石峪,位於泰山斗母宮東北山谷之溪牀上。上刻隸書《金剛經》,有2500多個字。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故俗稱"曬經石"。
24、敲甕的僧人二三十年代,在泰山一座寺廟裡,凡是有人在香案前祈福,這名僧人就用木槌敲擊一下鐵甕,發出渾厚的回聲。看到有人對他拍照,臉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25、泰山民居這是位於泰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村裡的房子都是用石頭建的,頂上覆蓋着茅草。一個小孩站在石頭院牆邊,好奇地看着對他拍照的攝影師。寫在最後:回看二三十年代泰山老照片,每一處景觀都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的泰山,古樸又自然,沒有什麼遊客。現在的泰山,風光更加壯美,遊客衆多。那你是喜歡過去的泰山,還是現在的泰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