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頂大生來臺實習!不只到臺積電培訓 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學了什麼?
臺德雙方攜手合作,推出「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臺大國際事務處提供
隨着臺積電在德國薩克森邦動土奠基,臺德半導體合作邁入全新里程碑。然而,要讓這座歐洲最先進的晶圓廠順利運轉,人才培育是關鍵第一步。爲此,臺德雙方攜手合作,推出「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STIPT),每年選拔約30名德國頂尖大學學生,來臺展開爲期六個月的學習之旅。究竟,這羣德國學子在臺灣經歷哪些難忘的學習與文化體驗?《遠見》記者特別專訪參與計劃的學生,揭密這場充實的臺灣、臺積電之旅。
數十名來自德國大學的年輕學子,正興奮地體驗傳統文化活動「畫臉譜」,紅、白、黑、綠,這些屬於家將的臉譜顏色,一筆一筆仔細描繪他們的半邊臉龐。在深邃的歐美臉孔上,臉譜似乎也帶着些異國風情。
他們在椰林大道上漫步,在臺大校園中學習半導體產業知識;也穿上無塵衣、實際走入臺積電中科園區晶圓廠。課堂與培訓外,他們的足跡遍佈各城市,盡情探索這塊風土民情與德國大不相同的土地。
數十名來自德國大學的年輕學子,正興奮地體驗傳統文化活動「畫臉譜」。臺大國際事務處提供
德頂大生現身說法,揭密「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
這不是普通的交換學生計劃,2024年,臺灣與德國攜手展開前所未有的人才共育,即「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Semiconductor Talent Incubation Program Taiwan, STIPT),從學界到產業,雙邊致力於共同培育出符合臺積電晶圓廠需求的人才。當前第一批來臺的學生們已順利完成計劃,學成歸國;第二批學生預計於2025年初抵臺,持續穩定展開交流計劃。
考慮到近年臺積電積極在國際佈局,2024年8月,臺積電德國廠(又稱歐積電)正式於薩克森邦動土奠基,此計劃目標是深化臺德雙邊科技合作,不只爲了填補德國長期的缺工需求,也因應即將到來的全球半導體人才爭奪戰。
來自波蘭,就讀德國頂尖大學、薩克森邦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文薇安(Weronika Woronko),在超過百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首批來臺的30名德國學生。她在接受《遠見》專訪中,揭密臺積電的實習經驗,以及讓她讚不絕口的文化體驗。
就讀德國頂尖大學、薩克森邦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文薇安。受訪者提供
自由選修三模組電機課程,回國仍堅持學中文!
這羣遠從德國來的先鋒學員,於3月抵臺。這是文薇安第一次造訪臺灣,也是第一次踏上亞洲陸地,一切都相當新奇。
爲促進與本地學生的互動,臺大校方將他們安插進原有班級,展開四個月的學術課程。考慮到參加計劃的德國學生擁有不同專長,臺大課程共分爲三個模組,包括元件製造、設備製造、AI應用等電機工程相關課程,也有助於銜接後續的晶圓廠培訓。
「我選的是『元件與積體電路模組』,與製程和積體電路模組有關。」文薇安分享,她在德國時主修化學,因爲對半導體制造很感興趣,當初看到STIPT計劃,便迫不及待遞交申請,也幸運入選。
「臺大的課程很有挑戰性,」文薇安表示,四個月的課程相當紮實,也和德國集中於期末測驗的模式不同,「進度很快,作業和報告也很多,但我學到很多。」
來到臺灣之前,對文薇安和多數參與計劃的成員來說,中文是全然陌生的語言,校方也特地安排中文課程,希望協助學生們學會基礎對話,進而融入在地。「我發現學中文很有趣,雖然繁體字很難,但中文的文法比德文簡單多了!」她笑着補充,她已學會簡單的會話,點餐、買手搖杯,都難不倒她。「現在回到波蘭,我仍繼續和臺灣老師線上上課,希望持續精進我的中文能力。」
完成臺大學業後,這羣德國學生們轉赴臺積電中科晶圓廠。受訪者提供
深入臺積電!一對一輔導與「文化培訓」
完成臺大學業後,這羣德國學生們轉赴臺積電中科晶圓廠,第一個月,他們先在新訓中心集體培訓,小班制教學,學習前端到後端半導體的完整製程;後一個月實際入廠學習,學生被分配到與自身專業相關的不同部門,由臺積電工程師擔任導師,提供一對一指導,累積實務經驗。
文薇安被分配到「微影」(Lithography)部門受訓,依據不同部門的需求,每位學生被分配不同專案,讓他們把握一個月的時間,深度鑽研學習。礙於保密條款,她無法分享太多專案內容,但她指出,微影技術正好與她先前在德國主修的化學知識結合,在無塵室工作更是無比新奇的經驗,
不只學習半導體知識,臺積電還特地安排「文化培訓」。有了美國廠的前車之鑑,爲避免臺德之間的工作文化差異,釀成不愉快,甚至衝突,「我們接受兩天的文化培訓,瞭解臺、德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臺灣同事共事時,可以更加順利。」
文薇安進一步解釋,除了幫助德國學生了解臺灣職場文化,也包括臺灣工程師學習德國文化,例如,以直接出名的「德式溝通風格」、踊躍舉手發問的學習模式,「歐洲教育鼓勵我們直接反應疑惑、多多提問,一開始,臺積電主管對此真的很不習慣。」
最愛臭豆腐、普洱茶,大讚臺灣「以美食會友」文化
繁忙的課程與培訓之外,德國學生們也深度體驗臺灣文化,從廟宇到夜市,從包潤餅到寫書法,從分享美食到結交友誼。
「我很喜歡臺灣的『以食會友』(food oriented)文化,臺灣人真的很樂於分享美食。」文薇安回憶她第一次去吃合菜,是臺積電培訓期間,同事下班後相約一起去吃晚餐,「大家圍坐在桌子旁,點了很多道菜一起分享。這在歐洲並不常見,我很喜歡這個體驗。」
不僅如此,她笑說臺灣人喜歡透過食物表達關心、友好之意,這是屬於臺灣的「送禮文化」,「上班、上課期間,我們經常收到各式各樣的臺灣零食,比如鳳梨酥或蛋卷。」她也深深愛上臺灣的夜市文化,更形容自己是臭豆腐的頭號粉絲。
有一次在高雄的夜市,她看到賣「臭豆腐加皮蛋」的攤販,心想之前個別品嚐時,兩種都深得她心,「我想一定要試試把兩種搭配在一起,確實超級好吃!」她也笑說很愛喝無糖茶飲,最愛的就是普洱茶,面對臺灣夏天的炎炎酷暑,有時一天需要喝到兩杯,才能挺過炎熱的天氣。
德國學生們也積極把握機會到臺灣各地旅行,除了九份、十分、平溪等北部景點,許多人更造訪臺南、高雄,甚至是離島。文薇安笑說,她最喜歡的城市是高雄,「臺北整整四個月都在下雨,而高雄是多麼陽光明媚,也不下雨。」
當被問到會如何介紹此計劃,給未來有意參加的學弟妹,文薇安認爲,這趟寶貴旅程可說是收穫滿滿,不僅吸收產業知識,也深刻體驗當地文化體驗,「瞭解產業中的技術、細節等知識固然重要,文化體驗也不可或缺,而把握機會旅行、沉浸其中,就是了解文化的好方法。」
「我很高興參與這個計劃,我真的很喜歡臺灣,也享受在那裡度過的六個月。」
繁忙的課程與培訓之外,德國學生們也深度體驗臺灣文化。臺大國際事務處提供
點名臺灣人才!薩克森再新增人才交流獎助金
除了臺德半導體人才培育計劃,薩克森邦也致力於擴大臺德雙邊的學術互動、人才交流。
2024年年中,一項全新的獎學金「薩克森學生交流計劃」(Saxon Student Mobility Program )正式出爐,聚焦於臺灣、印度學生,與薩克森邦學生的雙向交換計劃,涵蓋機票、生活費,開放給1~12個月的留學與研究計劃,語言學校、寒暑期課程、交換學生都可以申請,非常靈活、彈性,鼓勵更多臺灣學生前往德國深造,促進兩國學術交流。
獎學金資金來源,由薩克森邦政府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合作提供,該校技術轉移與國際化事務主管特茨拉夫(Ronald Tetzlaff)向《遠見》記者說明,這項計劃開放給不限科別的學生,「所有學生都很歡迎申請!」他指出,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擁有優秀的工程類別的英文課程,吸引許多國際學生申請。
尤其,這是非常少見的靈活計劃,申請時間設定在出發前三個月,大幅提高申請者的便利性。「以前要祭出新的獎學金,往往花很多年討論,卻可能無疾而終。」薩克森邦駐臺科技辦事處處長金鬱夫(Josef Goldberger)補充,當前薩克森邦的快速反應,展現出他們對臺灣人才的重視,「過去從未有專門給臺灣、印度學生的獎學金,全德國大概也只有薩克森邦會這樣做。」
4日落幕的德國統一日慶祝活動上,臺科大、陽明交大正式簽署加入STIPT,成大也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簽署一般合作備忘錄,顯示臺德雙邊的學術、產業交流正在蓬勃發展。隨着臺積電在德國設廠,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臺灣人才前往德國,臺灣也將成爲全球半導體人才培育的重鎮,吸引世界各國的目光。
(本文出自2024.10.08《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