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打造的“大庸古城”,遊客日均不過13人,領導卻高升了
一座斥資25億元打造的古城,本該是遊客如織的景區,如今卻成了人煙稀少的“空城”,一天僅13名遊客。如此大手筆的投資,怎麼就成了“爛尾”工程?更諷刺的是,拍板的領導高升了,而留下的負債爛賬,成了地方財政的無底洞。誰該爲這場“景區悲劇”買單?
“大庸古城”,從它立項那一刻起,便被視爲張家界旅遊的新希望。2016年,項目正式動工,計劃打造成集遊玩、娛樂、飲食爲一體的文化旅遊新地標。六年過去,直到2021年才勉強開門營業。而如今,這個曾經承載夢想的古城,成了張家界的“燙手山芋”。遊客不來,景區慘淡。
“大庸古城”的失敗,是一次典型的形象工程。耗資25億,光聽這個數字就足以令人咋舌。而更爲離譜的是,這麼大的一筆投入,竟沒有有效的項目規劃和市場調研。領導者一拍腦袋,便做了決定,卻忽視了當下游客的需求變化。
“大庸古城”的建設,明顯可以看出其缺乏前瞻性。項目定位模糊,缺乏市場調研,盲目跟風,最終只能淪爲“千城一面”的建築羣。外表古樸,內在空洞,遊客不買賬。這些年,全國各地類似的古城、古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憑什麼遊客非要選擇你“大庸古城”?更令人氣憤的是,花了25億元,結果日均遊客不到13人,連工作人員都比遊客多。而拍板決策的領導,不僅不爲此擔責,反倒高升。領導的決策失誤不僅是腐敗,更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的現象,絕不僅僅出現在“大庸古城”,它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形象工程”式腐敗。
“大庸古城”並不是第一個失敗的形象工程案例。類似的項目全國各地比比皆是。從東北的“華強方特”到西部的“崑崙神話”,這些本該帶動地方經濟的項目,最終都成了財政的負擔。無一例外,這些項目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領導拍板時的盲目決策和形象工程思維。領導爲了政績,不惜鉅額投資,卻忽視了市場的實際需求。
“大庸古城”的現狀,不僅是地方財政的黑洞,更是對遊客需求的漠視。如今的年輕遊客,更偏向新奇有趣、互動體驗式的旅遊項目,而不是單一的古建築展示。從景區的短視頻推廣來看,內容少得可憐,播放量更是慘淡,遊客不來,不是遊客“挑剔”,而是項目根本沒有走進遊客的內心。
這個耗費了25億、負債累累的項目,如今已經進入重整程序。而曾經高調宣佈項目啓動的領導,如今卻早已“高升”,將這個爛攤子留給了後任。不免讓人質疑:對領導幹部政績考覈和選拔的標準是否出問題了?爲什麼拍板錯誤的人可以全身而退,揹負重債的卻是地方財政?
“大庸古城”的故事是中國許多地方旅遊項目的縮影。一邊是鉅額投資,另一邊是遊客稀少,背後是資源的浪費和責任的缺失。你認爲,類似這樣的“形象工程”到底該如何避免?是誰在爲這些錯誤決策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