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來花蓮「撿回收助弱勢」 神父劉一峰:想在臺灣到最後一口氣

▲劉一峰從沒想過要放棄,反而說「很喜歡我們的工作,很有價值,很幸福。」(圖/玉里天主堂授權提供,下同)

記者丁維瑀/採訪報導

法籍神父劉一峰(Yves Moal)1966年坐船來到臺灣服務,當時他才25歲,就情定這塊土地,並深耕於花蓮玉里天主堂,致力藉由資源回收來幫助街友獨力生活。這位神父從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到現在連臺語也很流利,長期幫助弱勢族羣的他如今已77歲,他說,「臺灣就像是我的故鄉,希望待在這,到最後一口氣。」

劉一峰1941年8月5日出生,他25歲時坐了一個月的船先抵達基隆,後來再被派往花蓮。他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表示,他本來有一個叔叔也是想到亞洲服務,但後來因爲戰爭關係喪生,當時劉一峰才10幾歲,他的家人就告訴他,「也許有一天,你會代替你的叔叔,到亞洲去服務。」這句話彷彿成爲一顆種子,始終放在他的心中

▲不管是年輕的、年邁的,身心有無殘疾, 劉一峰都欣然接受他們,鼓勵他們成爲獨立的個體

長大後,種子在心中發芽了,劉一峰要到國外當神父前,被院長詢問想到哪個國家,「我回答,我想到臺灣去。」原來是劉一峰早就對臺灣很有興趣,「那時候我看了一些關於臺灣的報導、文章當地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劉一峰迴憶,他當時坐船先抵達基隆,但剛到臺灣,完全不會講中文,他就前往新竹的語言中心底子打好,學了2年,透過看書、寫字對話,逐漸掌握中文的要領,被派往花蓮後,發現當地人常講閩南語,他也進一步學習,並深入部落,瞭解當地的民情。他笑說,過程有辛苦的地方,「但也很有趣,可以瞭解每個民族的經歷與思想。」

在這位神父的眼中,他始終能看見被主流社會所拋棄的每個人,包括街友、更生人、弱勢家庭、身心障礙者等,劉一峰除了是玉里天主堂的神父,也管理安德啓智中心、怡峰園、二手書店等單位,接納每個帶有傷痕的人,讓玉里鎮成爲「沒有遊民」的所在。

最早開始,劉一峰注意到當時政府的政策開始重視環保,他也配合相關條款,落實資源回收,並藉由這個工作幫助有需求的人,「賺的錢,就捐給慈善機構,像是安德啓智中心等。」如今,團體越做越大,已經有50多名人員一起從事資源回收,大家一起吃飯、工作,整理寶特瓶玻璃等,太陽下山後,沒有地方住的,就歇息在神父提供的宿舍

教堂旁邊有一處庭院,擺放着資源回收的物品

教堂的資源回收場,開創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劉一峰說,回收,是爲了保護大家的地球,也保護了那些整理物品的人們,「他們有在工作,每個月就會給他們5000到9000塊。如果是比較不會用錢的,我們就先保管起來,等他們有需求的時候就給他們,維持住他們的生活開銷。」

劉一峰身邊有着各式各樣的人,他形容,有些人從監獄出來後,不容易找工作,就來做資源回收,也有中風、酗酒、吸毒過的人,試圖找一個重生的機會,「透過團體生活,不斷鼓勵他們,希望他們離開以前不太好的習慣。」在神父與教友陪伴下,很多過往不被看好的族羣,已經有了正常的生活,甚至找到更好的工作,還會自己開着貨車,到部落、街上去幫忙弱勢族羣。

▲神父探視病人們,同時,也祈禱耶穌能一同看顧、安慰院中的所有病患

每天早晨5時半,劉一峰就起牀準備工作,他還笑說,「這個時間沒有很早啦。」他先前爲高齡長輩、智能不足者所創建的「怡峰園」,目前外部裝修已經完成,剩下內部的一些設備,預計今年9月可以落成,部分安德啓智中心的人員,之後也會搬到怡峰園裡,享有更大的空間,「我會繼續做,做到不能做爲止。」

▲劉一峰積極尋找土地,要讓所有人都有個「家」。

總是心繫着別人,談到自己也邁入77歲時,劉一峰說,他其實也不能預測未來,目前就是繼續努力,鼓勵所有曾在陰影中的人,「我會不會突然老人癡呆?之後也很難說。但我在這邊50多年了,臺灣就像真正的故鄉,這是神安排給我的使命、工作,我的夢想是留在這裡,直到最後一口氣。我覺得,我們的未來,屬於神,就交由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