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交通零死亡目標「轉型戰開打」 學者籲3面向推動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21日合辦「臺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記者在會場外就看見一輛電動車違停在人行道,家長帶着孩童只能走在馬路上。(蔡明亙攝)

政府訂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標,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等面向,多管齊下欲擺脫行人地獄惡名。距離零死亡願景尚有25年,學者指出,每年道路死傷逾40萬已非道安問題,成了國安問題,目前正在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轉型爲「人本城市」的仗,建議從3大面向推動。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合辦「臺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結合零死亡願景與淨零碳排2大議題,邀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立法委員針對雙願景達標需要做什麼、臺灣交通轉型、行人友善街道通用設計等主題開講,盼整合「雙齊零」焦點檢視不足政策。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分享如何推動零死亡願景。(蔡明亙攝)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21日合辦「臺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吸引民衆參與。(蔡明亙攝)

臺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今邀請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還路於民理事廖怡理、立委林月琴、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陳雅雯、臺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人本交通策略師單車盟成員Tauno Kelder輪番開講。

趙家麟指出,零死亡願景已成全球性風潮,不過每次談零死亡都非常沉重,不如換個視野,希望要有什麼樣的城市生活,所謂零死亡願景爲建立在道德層面的信念,人人都有權利在城市和社區安全移動,核心精神爲任何人因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完全無法被接受,像紐約推動零死亡4年,在2018年交通死亡人數創百年新低。

觀察臺灣情形,趙家麟說,1997年迄今,臺灣與其他國家道路傷亡比較,死亡率20年下降20%,其他先進國家下降150至200%;先進國家是死傷一起降,臺灣的A2事故在過去20年則增加400%,狀況嚴重;且2021年臺灣道路事故死亡率爲日、英等國的5倍;近10年,每年道路事故傷亡超過40萬,這已不是道安問題,而是國安問題。

趙家麟指出,零死亡願景與傳統道安有3大不同觀念,現在臺灣某種程度認爲車禍是意外,但車禍死亡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非現代生活的必然;不全是駕駛,而是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應承擔更多責任確保安全,設計若不良,道路會殺人;不是單一專業,而是跨專業、跨部門的整合性任務。

臺灣問題根源爲何?趙家麟提到,政府有本「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是參考美國州公路及運輸官員協會、日本道路構造令及相關文獻,美國的州公路沒行人不需人行道,和臺灣許多商業活動和行人的街道相比差很大,現在要將人行道蓋回去,又會去到商家反彈。

趙家麟說,去年監察院注意到,臺灣道路事故高,是否哪個公部門有疏失?他就提出道路設計規範一開始就用錯,形成後續行人地獄重要原因,要指責哪個單位可能都很難,交通、都計、土木等過去都以車輛爲基礎,都在講車輛行爲,如今就要從車本城市,改造爲人本城市,但「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仍有許多規範對行人不友善。

「2023年是臺灣邁向人本城市元年,開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變人本城市的仗!」趙家麟表示,臺灣可從3方面推動零死亡願景,首先是推動零死亡願景的新觀念,邁向人本城市,接着是政府組織需跨域整合,若不踏出這步就很難實現,最後要訂出零死亡願景的執行方法與行動計劃,包括針對死亡和重傷事故做深入個案研究,每年指認各城市10大危險路口與路段改造,將人行環境改善當重大政策推動,積極組織民間路權團體,協助推動相關理念,這部分政府已有在做,但相信政府也要學習在過程中有所調整。

林月琴也分享,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現況欠缺完善子法架構,缺乏指導性原則,造成各部會局處權責破碎化;基層普遍缺乏人本交通觀念,成爲道路環境改善的根本困境。

林月琴說,建議借鏡國際經驗,提升人車路業管理等相關法令規範位階或強度、建立明確的道路分級與統一指導原則、強化基層道路環境安全規劃能量,兼顧安全與地方需求,期待能像國外盤點缺漏架構並補上。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運輸專案研究員、論壇主持人利祐任指出,這場論壇盼延續還路於民遊行聲勢,近一步聚焦運輸部門的永續轉型,其實淨零碳排和玲死亡願景在聯合國SDGs指標中有部分重疊,且與民衆生活息息相關,國際許多交通運輸部門都將兩者放一起討論,但臺灣較少類似的統整,無論在民間關注度,或者未來政策修法上,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