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登月 空間站歡迎遊客
我國探月工程進展順利。這是2020年發佈的嫦娥五號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 新華社發
在4月2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他們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並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我國還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
航天員
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了中國預備航天員選拔情況。
林西強介紹,我國航天員隊伍依據國家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緊緊圍繞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需求,逐步發展壯大:
1998年,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出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
2010年,又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出了第二批7名航天員。
2020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包括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三種不同類型共18名航天員,選拔來源單位除了空軍,還增加了工業部門及科研院校。目前即將完成第四批航天員選拔。
林西強說,首批航天員不畏艱辛、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首次載人飛行、首次出艙活動、首次手控對接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任務,帶領第二批航天員爲完成空間站建造作出了突出貢獻,值得尊敬;第二、三批航天員不負重託、接續奮鬥,全程參與空間站建造任務,已成爲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主力,值得信賴;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並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林西強表示,下一步,還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一定會迎來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員。
首次在港澳選拔載荷專家
林西強介紹,經中央政府批准,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目前,選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關於港澳地區具體選拔結果將第一時間通報特區政府。
“總的看,我國航天員隊伍年齡梯次合理、專業構成多樣、作風素質過硬,每一名航天員自入隊起,就始終牢記飛天使命,思想、身體、心理和專業技能等各方面都表現優秀。”林西強表示,下一步,還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一定會迎來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員。
他表示,目前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
林西強表示,一直以來,港澳地區利用優勢資源與技術,積極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等工作。去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期間,代表團與港澳民衆和科研機構進行廣泛交流,港澳地區科研機構提出了高分辨率全球溫室氣體探測等一批新的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未來有望在空間站開展研究與應用。
探月工程
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啓動實施
林西強介紹,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經中央政府批准啓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目前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着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產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各項試驗。飛船、着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產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啓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着陸器正常和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還需要掌握月面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採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林西強說,載人月球探測是具有高度挑戰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後續將統籌抓好各項研製建設工作,確保如期實現任務目標。
嫦娥七號將勘查月球南極、月壤水冰和揮發分等
國家航天局2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2024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發佈了有關嫦娥七號任務國際載荷搭載項目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進展的最新消息。
我國計劃於2026年前後發射的嫦娥七號,將搭載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羅斯、瑞士、泰國、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等7個國家、國際組織的6臺載荷,共同飛赴月球,將勘查月球南極月表環境、月壤水冰和揮發分等,開展月球形貌、成分和構造的高精度探測與研究。
這6臺國際載荷是根據載荷的科學目標、工程可實現性等原則遴選出來的。其中,嫦娥七號着陸器上將搭載: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研製的激光角反射器陣列,爲月面高精度測量和軌道器定軌導航提供支持;俄羅斯空間科學研究院研製的月球塵埃與電場探測儀,研究月球近地表外逸層的塵埃等離子體環境;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研製的月基天文觀測望遠鏡,開展月基銀河系、地球、全景天空觀測。
軌道器上將搭載:埃及航天局、巴林國家空間科學局聯合研製的月表物質超光譜成像儀,用於分析識別月表物質和環境;瑞士達沃斯物理氣象觀象臺(世界輻射中心)研製的月基雙通道地球輻射能譜儀,從月球監測地球氣候系統輻射量收支變化;泰國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部、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研製的空間天氣全球監測傳感裝置,預警由太陽風暴引起的磁擾動和宇宙輻射。
A07-09版
整合:易福紅
來源:央視 新華社 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