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直擊人工智能對話現場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 胡雨薇 冷舒眉 王勇 張翠】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WSTDF 2024 )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這場薈萃全球數百名科學家、國際組織代表的盛會,是中國持續推動擴大國際科技人文交流的生動實踐。多位中外嘉賓在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一致認爲,只有堅持合作創新,攜手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才能實現自身發展,同時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面向未來的科學技術”爲主題,圍繞人工智能、海洋負排放、智能製造等六大全球性焦點議題展開了思想交鋒,其看點與亮點有哪些?各國學者接下來又將如何深入交流與合作?《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採訪。

全球科學家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等問題的熱烈討論,無疑是本屆論壇的“重頭戲”。《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在“人工智能治理創新爲培育科技治理生態構建國際信任基礎”主題會議中,多數科學家都強調,要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成果惠及人類福祉。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在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人類需要自己從複雜現象背後尋找規律,如今通過訓練大模型來產出源源不斷的“機器智力”,這意味着人工智能將爲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並全面惠及人類福祉。愛迪生在19世紀用電點亮了美國曼哈頓的街區,世界隨之逐漸被點亮,相信隨着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與治理水平不斷完善,智力基礎設施也將不斷點亮全世界,人類社會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基於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應用,已在各行各業大放異彩。例如,農業領域的智慧種植、蟲害防控;製造業的生產管理、智能控制;能源行業的預測性維護、智能巡檢和運維;交通行業的自動駕駛和智能調度;金融行業的個性化資產配置和風險評估;醫療行業輔助診療和智能導診,等等。

韓中科技合作中心首席代表、韓國科技部下屬軟件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金俊淵在演講中提到,根據研究,人工智能並不總能提升人們的辦公效率,當工作中人工智能應用的佔比低於25%,那麼工作表現就沒有明顯提升。金俊淵說,人工智能並不像傳統的自動化取代人工那樣,因此人們要學會提升自我能力,更好地讓人工智能來輔助自己。

除了如何用好這項技術外,參會嘉賓普遍呼籲,要從技術、倫理、法律等多方面防範人工智能風險,設置“安全閥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介紹說,目前北郵實驗室正在重點監測大語言模型的倫理風險以及多模態大模型的僞造內容,並且創新設計了包括合規性、公平性、符合商業道德、權益保護和可信度五個測評維度的評判方法,來應對人工智能倫理判斷的多樣性、複雜性以及動態性難題。

“科學技術本身沒有善惡或好壞屬性,取決於我們如何管理。濫用甚至壟斷人工智能能力,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以人爲本’。”黃鐵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人工智能的力量巨大,如果不能由全人類共同掌握,那麼會加劇貧富差距和不平等問題;另一方面,目前來看,存在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合作研究管控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是必行之路。

黃鐵軍介紹說,智源研究院是中國和國際社會開展人工智能合作的一個窗口。智源自主研發並開源的AI大模型BGE成爲Hugging Face月度全球下載量最高的大模型,“我們旨在爲全球發展服務,讓更多開發者和企業都能使用這一工具”。

今年3月,智源研究院發起並組織了中國首個AI安全高端閉門論壇——“北京AI安全國際對話”,數十位中外專家共同擬定並簽署了《北京AI安全國際共識》,提出AI風險紅線及安全治理路線,同時呼籲“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與治理上的全球協同行動,是避免不受控制的前沿人工智能發展爲對全人類帶來生存風險的關鍵”。

“共識遠大於分歧。”黃鐵軍說,我們需要攜手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因爲這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