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的一些進步和感受
到年底了,都會做一些盤點,通常來說,我也不會例外。
如果讓我說中國在2023年最大的幾個進步,我腦海裡首先浮現出來的是C919大飛機首次投入商業運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下水,以及9月底的華爲Mate 60 pro發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業運行等等,但其實2023年的科技和產業突破還不止這些。
尤其是這個華爲Mate 60系列的發佈,在全球商業公司中首次打破了美國製裁不可戰勝的神話,實在是太提氣了,8月29日華爲悄悄的把手機上架華爲商城,當天就引爆了全網,
我在微博發的關於Mate 60 pro的微博,迅速就有一千多條評論,從網友的回覆都可以看出來大家的心情,就拿幾個點贊較多的評論吧:
“大哥被鐵窗關了3年,今天突然扛着鐵窗跑出來打人”
“一個民族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而這種精神體現在每個人,每個企業身上”
“我等的是麒麟嗎?我等的是一口氣”
“無異於科技界的殲20首飛”
還有網友在我的微博評論裡面直接就曬出了購買訂單截圖。
這件事的熱度在中國的網絡上甚至持續了整整一個星期以上,我在9月5日發了篇關於Mate 60 pro的文章居然還有20萬+的閱讀量,要知道平時10萬+就是很不錯了。
Mate 60系列的發佈之後,使得中國網絡上關於光刻機,芯片的話題幾乎被終結了,或者說熱度大大下降了。因爲大家都知道即使美國製裁下,中國也能造出用於智能手機,而且是用於旗艦手機的芯片了。
舉個例子,華爲在12月26日發佈了nova 12系列四款機型,除了起售價的2499元的nova 12活力版用的是高通的驍龍778G 4G芯片,其餘三款起售價2999元的nova 12,起售價3999元的nova 12 pro和起售價4699元的nova 12 ultra都是搭載了華爲自研的麒麟芯片。
根據網上的各種測評視頻,認爲nova12 Ultra搭載的是麒麟9000SL 5G處理器,而nova12和pro版本則搭載麒麟8000 5G處理器,這說明華爲除了用於Mate 60系列的高端麒麟9000S芯片外,中端的麒麟手機處理器也能量產了,但這個事情就在中國網絡上就幾乎毫無熱度了。
從8月底發佈的Mate 60系列帶高端麒麟芯片,到12月底nova 12系列的中端麒麟芯片,華爲顯然在持續不斷的突破和進步。
在產業界2023年的進步之中,我覺得僅次於Mate 60系列發佈的,是汽車工業的出口猛增,
12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11月汽車出口量爲48.2萬輛,同比增長46.3%;今年1-11月,汽車出口量爲441.2萬輛,同比增長58.4%,不出意外我國會在2023年超過日本,歷史首次成爲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而2022年則是我國曆史首次成爲全球第二汽車出口大國,超過了德國僅次於日本。
而在本土市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也在快速增長,11月中國乘用車市場中,本土品牌達到59.7%;1-11月市場份額達到55.8%,同比上升6.6%。
另外值得欣喜的是國產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12月我去試駕了下問界的華爲智駕,感覺是汽車自動駕駛的水平已經和真人開車無太大區別,並道,拐彎,紅綠燈,起步,識別前方情況剎車等操作都比較順滑,速度也不慢。只是目前還是依賴於城市高精地圖,如果道路相對地圖有了改變,則還是會退出自動駕駛狀態讓司機接管,另外在無圖區域無法自動駕駛,這就無法達到100%的全路段無人駕駛,司機還是要保持隨時接管的狀態。
但不管如何這個表現相比幾年前已經是有飛躍的進步,另外說問界的無圖自動駕駛版本很快就會更新,到時候就真的是依靠汽車自身的識別能力實現自動駕駛了。
另外就是C919了,今年(2023年)該飛機到12月底已經累計交付了三架,
2023年5月28日,東航C919首架飛機投入商業運營,並常態化執飛“上海虹橋—成都天府”往返航線,東航接收的第二架、第三架C919飛機也同樣飛滬蓉航線。
這個交付數字在以後肯定會持續攀升的,我之前多次發過ARJ21的交付過程,就是前慢後快,逐漸加速的,後面一年的交付量就能超過前面幾年的總和。
並且隨着中國在大飛機領域的突破,現在我已經開始覺得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不是高科技了。
中國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2023年11月4日在上海正式交付,該船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2019年10月開始建造,歷時四年,總噸位13.55萬噸。該郵輪擁有2125間豪華客房和套房,滿載可容納5246名賓客。
愛達魔都號將在2024年1月1日正式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出發,開始商業首航,執航上海至東北亞經典旅遊目的地的國際郵輪航線。
這使得中國目前成爲全球唯一能夠同時製造航母,大型LNG船和郵輪三顆明珠的國家,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講此事:
郵輪是高附加值的船舶,這艘愛達魔都號的造價高達7.7億美元,也就是外高橋造船廠光是造這一艘郵輪就能賺取50多億人民幣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造船業領域首艘國產LNG船,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航空業的首架國產噴氣式支線民航客機ARJ21,首架國產大型民航客機C919都是上海率先突破的。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突破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12月6日在中國山東正式商業運行。12月6日,華能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該核電站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也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標誌着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核電站由中國華能牽頭,聯合清華大學、中核集團共同建設,於2012年12月開工,2021年12月首次併網發電,該項目集聚了設計研發、工程建設、設備製造、生產運營等產業鏈上下游500餘家單位,先後攻克多項世界級關鍵技術,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3.4%。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總設計師、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作義說,高溫氣冷堆是國際公認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先進堆型,是核電發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喪失所有冷卻能力的情況下,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反應堆都能保持安全狀態,不會出現堆芯熔燬和放射性物質外泄。
在基礎科學領域,2023年12月7日,位於四川涼山錦屏山隧道中部地下2400米處,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本底輻射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這意味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科學運行。實驗室將助力我國在暗物質和核天體物理研究領域進入全球第一方陣,幫助人類更好認識宇宙。
這裡面有個“極深地下”“極低本底輻射”,我查了下這個本底輻射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物質的人在正常環境中所受的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
今年還有一個值得紀念的工程是2023年5月JF-22超高速風洞完成結題驗收,其全稱爲(部門推薦)“爆轟驅動超高速高焓激波風洞”,激波風洞團隊採用我國獨創的“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轟驅動”方法,把國際上普遍認爲“不能用”的正向爆轟變爲“可用”和“好用”的驅動能源,成功研製出JF-22超高速風洞。
今年5月,該項目完成結題驗收。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爲,該風洞在有效實驗時間、總溫、總壓和噴管流場尺寸等綜合性能指標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下圖即爲 JF-22超高速風洞。研究團隊供圖,發佈於“中科院之聲”公衆號。
超高速風洞技術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並不是短時間內造就的,
早在2002年,今天負責JF-22風洞的核心技術人員就已經從原理上革新,提出並設計了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轟驅動器。有效改進了驅動氣流的平穩性,使正向爆轟從“不能用”變成了“能用、好用”的動力源,成爲JF-22超高速風洞的核心技術。
而今天JF-22超高速風洞的研製離不開JF-12復現風洞積累的經驗。2008年,在首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JF-12復現風洞,即“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立項,2012年完成項目驗收,確立了我國在這個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該風洞可實現每秒1.5公里至3公里的實驗條件。
之後JF-12復現風洞在國家重大任務、多個型號研製和學科前沿問題探索中,完成了一系列的重要科學試驗,激波風洞研究團隊因此獲得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如今,JF-22風洞在JF-12風洞基礎上更進一步,可實現每秒3公里至10公里的實驗條件,和JF-12風洞一起共同構成覆蓋馬赫數5~30、飛行高度25~90公里的氣動實驗平臺,使我國成爲高超聲速領域唯一具備覆蓋全部“飛行走廊”實驗能力的國家。
在十年前,你問我有什麼東西是中國能造,外國不會造的,我可能要想半天才能說出來,但是到今天,我回答這個問題就變得越來越簡單了。
就如本文的全球唯一商用第四代核電站,能實現每秒10公里,高達30馬赫實驗的JF-22超高速風洞就是兩個外國不能造的例子。
其他還有不少例子,像全球唯一一條±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就在我國,(新疆昌吉—安徽古泉,簡稱“吉泉直流工程”),2019年6月投運,“±1100千伏的電壓等級,1200萬千瓦的額定功率,3000多公里的輸送距離,均創世界之最”。
2023年的各種進步還很多,像航天方面,
2023年5月發射的天舟六號是中國改進型貨運飛船首發船,是世界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在軌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貨運飛船,其載貨能力由原來的6.9噸提升到7.4噸,讓中國貨運飛船的貨物裝載能力首次提升到7噸以上,超過了美俄運輸能力最大的貨運飛船,這使得其發射頻次由2年4發降低至2年3發,提高了中國空間站的保障能力。
而我們的天宮空間站也進行了技術升級,像以前天宮空間站的氧氣是沒有辦法100%再生的,必須每過一段時間進行補充,這對航天員顯然是不利的,而在2023年“天宮”引入了一系列精密的儀器和設備,包括高效的化學吸收劑、精確的氣體處理設備和自動控制系統等,實現氧氣的100%可再生。這是中國航天科技一項重大突破,標誌着中國航天在太空生命保障領域的顯著進步。
在商業航天領域,我國的民營火箭公司也進展順利,其中北京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在商業發射次數上已經成爲佼佼者,
該公司的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於2020年11月首次發射成功,將一顆衛星送入太空;之後該公司在2021年商業發射一次,在2022年商業發射兩次,而在2023年商業發射次數高達七次,實現了巨大的進步。
另外在載人登月也已經官宣,2023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啓動實施,該任務總的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而且當前設計的方案是先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面着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環月軌道;兩者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進入月面着陸器;月面着陸器與飛船分離,下降着陸於月面預定區域,航天員開展科學考察與樣品採集;航天員乘坐着陸器上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交會對接,將月球樣品等轉移至飛船,飛船與着陸器分離返回地球。其中月面着陸器由登月艙和推進艙組成,可將2名航天員送達月面。載人月球車重約200公斤,也能承載2名航天員,換句話說首次登月人數將爲兩人。我國正在研製的登月服單次工作時間不小於8小時。
不過,在列舉了以上之後,我覺得2023年中國還有一個很大的一個進步是....在經濟前三季度增長5.2%的情況下,房價沒有上漲。其實在2018年我就發過一篇文章,當時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就是因爲房價快速上漲,極大的吞噬和耗盡了年輕一代的勞動成果。
我覺得這幾年在年輕人中逐漸出現的躺平思潮,以及生育率的急劇下降,跟疫情期間經濟增速下滑,碩士大規模擴招帶來的學歷貶值,以及前些年房價的迅猛增長有很大關係。
我看了下今年的房價,應該說全國的房價總體回到了2019年乃至2018年的水平,這是一件好事,在歷史教科書上,我經常看到一個詞,叫做“休養生息”,意思是減輕農民的稅負,讓百姓重新積累財富,因此房價保持穩定是一件大好事。
這是在某二手房網站上查到的廣東兩大城市的2018年的房價,深圳爲5.32萬每平,廣州爲3.21萬每平。
到2023年,五年過去了,中間房價一度高企,但現在幾乎跌回了2018年的狀態,深圳5.76萬每平,廣州3.13萬每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現在房價幾乎跌回了2018年,但這幾年買房的人仍然是買在了房價的高點,負債還是比較多的,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再加上疫情期間經濟增速下降,不少人的收入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服務業的收入,因此還需要時間才能逐漸修復。
還是那個我已經說過很多次的話題,我覺得居住條件領域是我國和美國差距最大的領域,其他方面像吃,穿,行,日常工業用品等等,我國至少一二線城市的中產已經和美國中產的生活相差不大了,很多方面還比美國更好,比如治安,但在住的方面,被美國甩出了很遠,奮鬥一生也只能獲得一套幾十平,這種生活模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在越來越弱,同樣是奮鬥一生,能獲得一個大house,那激勵效果顯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一二線城市的居民,幾乎都面臨着住房問題,深圳有房的人就已經算是有錢了,但這些“有錢人”居住條件如何呢?不說三孩家庭,一個二孩家庭,父母住一間房,兩個孩子一個人住一間房,家裡長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住也得一間房,加起來就是四間房。
下圖是樂有家的住宅戶型成交比例,可以看出在深圳2015年,四房及其以上交易比例只佔7%,到2022年上升到了22%。可以看出隨着時間的推移,市民對於四房以上戶型的需求在不斷增長,這也是在深圳四房戶型異常昂貴的原因。當然,也只有很少數的深圳居民能夠住上四房。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家裡有四房的深圳居民,那麼可以說會讓人肅然起敬,因爲他會是財富值排在前面的人。
北京的情況也類似,全國人民羨慕的“京爺”,一樣有住房的煩惱,根據北京統計年鑑,2020年北京城鎮居民住筒子樓,一居室住房,二居室住房的佔比超過65%,換句話說就是一半以上的人家裡少於兩房,加上有22%的居民住三居室,三房及以下佔比高達8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幅擴招帶來的年輕人更加捲的問題,這幾年碩士大力擴招,因此造成了學歷貶值現象,其結果是造成了年輕一代更加的卷,我以前本科畢業的時候,憑着985本科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工作,但現在隨着學歷的貶值,各個一線互聯網和科技大廠,大型央企幾乎都是要碩士才能進了,這就讓本科生不得不再去卷碩士的學歷,而畢業後又面臨高房價的問題,壓力會一直很大。
我今年給應屆生培訓的時候,注意看了下學歷,沒記錯的話20多個年輕人裡面竟然只有兩三個是本科生,其餘全部是碩士,而其實我覺得這些崗位本科生就完全可以勝任,實際上放在十年前這些崗位就基本招的是本科生,碩士反而覺得沒必要,爲啥要讓這些年輕人少掙兩三年的錢去卷碩士學歷呢。
所以說,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了5.2%,但是房價總體保持穩定,我覺得是件好事,儘管這對很多地方的財政會很不利,但事情要從長遠看。我覺得差距最大的領域反而能是進步最大的領域,也會是老百姓獲得感最高的領域,而居住條件就是我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和美國老百姓相比差距最大的部分,也就有最大的進步空間。
老實說,我從來不擔心我國在科技和產業方面會持續不斷的進步,勤奮的民族,聰明的頭腦,優秀的組織能力,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走向世界第一是比較穩的,但是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人民更加輕鬆的工作,更加愉快的生娃養娃,更加愉快的生活,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不僅僅是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發展模式也要隨之與時俱進,希望未來能在這方面也不斷進步。
新的一年,願我的祖國繼續穩定發展,不斷走向國富民強!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