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自貢就有了“大國重器”
9月14日,“萬千氣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採訪活動媒體記者走進自貢,在中國彩燈博物館、海天彩燈生產基地、燊海井、自貢恐龍博物館體驗非遺中的瑰寶。
驚!自貢鹽龍燈有很多“寶貝”
“一片羽毛要剪2000刀,這隻用幻彩亞克力製作的孔雀彩燈,身上的羽毛要剪上千萬刀。”在中國彩燈博物館,5.5米高的燈組《雀之靈》讓衆人連連驚歎,這組彩燈也是自貢第30屆國際恐龍燈會最大的亮點之一。 在燊海井,工作人員將汲滷筒放入千米深井中。過了好一會兒,隨着汲滷筒的升起,白花花帶着鹹味的滷水噴涌而出。這些滷水,來自鑿成於1835年的世界第一口人工鑽鑿的超千米鹽井——燊海井。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發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在自貢恐龍博物館,“鎮館之寶”太白華陽龍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劍龍類。太白華陽龍的發現,爲劍龍起源於亞洲提供了有力佐證,確立了其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成爲中國十大明星恐龍之一。
強!非遺人眼中的“無可替代”
張方來是中國彩燈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也是彩燈專家。 “大半輩子都在跟彩燈打交道,做過項目、搞過策劃,幹得最多的還是研究。”張方來說,近10年來,幾乎每年他都會參與自貢燈會的前期策劃。在他眼中,自貢彩燈技藝是非遺傳承中的“優等生”,是打開年節文化的一把鑰匙。“自貢彩燈是羣體性傳承,以生產性進行保護,是非遺傳承中最好的一種方式。”他說,目前據他所知,中國沒有哪一個非遺能像自貢彩燈這樣獨一無二,不僅走向全球,還帶動產業蓬勃發展。 燊海井生產部主任遊強是“自貢井鹽傳統熬製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燊海井是利用“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法”鑿成的,在天天與這口井打交道的遊強看來,這是2000年前的“大國重器”。這種技法經歷了東漢章帝時期大口淺井到大口深井的孕育期、北宋初年的卓筒井轉型期、明清時期小口深井成熟期,有近2000年的歷史。
牛!非遺成就達“世界級”水平
自貢非遺到底有多牛?來看看自貢彩燈、恐龍化石的“天花板”有多高! 1992年開始建設的中國彩燈博物館,是國家級非遺“自貢燈會”民俗和省級非遺“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項目的傳承保護單位,是自貢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一總部七園區”的重要組成。目前,館內已有藏品4237件/套。 作爲自貢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重要彩燈企業,海天文化早在2017年就大力踐行“走出去”戰略,與多個境外合作伙伴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2021-2023年,海天文化累計在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1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燈展50餘場。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羣遺址近日也傳來好消息。9月3日,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公佈,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羣遺址入選。 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芸介紹,大山鋪恐龍化石羣遺址入選有三個理由:它填補了恐龍演化和研究歷史的空白,是最爲集中和高度多樣化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羣,是研究恐龍及其他脊椎類動物的最典範代表。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羅暄 劉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