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獄後託人致信王震:還記得我家的1000擔救命糧嗎?

1991年,地主廖復初出獄後,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開國大將王震,信中寫道:還記得我家的1000擔救命糧嗎?

王震看到這句話後,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當中,思緒彷彿被帶到了幾十年前的戰場,在那個大雪紛飛,戰略物資缺乏的時刻,熱心的廖家帶着糧食給了紅軍生的希望。

那麼廖復初是誰?此次提起這件事,又是所爲何事呢?

事情要追溯到1944年的一個秋天,日本侵略者節節敗退。王震率領120師的主力部隊南下,準備在湖北建立革命根據地。

在國民黨的壓迫下,原本計劃在湖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變得岌岌可危。王震不得不放棄原計劃,繼續南下,最終抵達湖南,將部隊更名爲“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

轉戰湖南,成爲了當時的明智之舉,不僅減少了國民黨部隊的限制,還爲後續的重慶談判提供了便利。

內戰爆發,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進攻,形勢嚴峻。

中原軍區部隊給來犯的敵人進行了有力的打擊,359旅表現突出,接連攻克棗陽、湖陽等地,使敵人不得不重新部署兵力。359旅也由於連續作戰過於疲憊,準備利用冬季時間返回洛陽店一帶休整。

部隊行至環潭鎮時,突然下起了大雪,道路封凍無法通行。更困難的是部隊的糧食已經告罄,周邊的大城鎮尚在敵軍控制下,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即便能買到一時半會也運不回來。

部隊沒有糧食,萬一遇到敵人合圍後果不堪設想。

眼見部隊馬上就斷糧了,三五九旅召開了緊急會議。

王恩茂提議道:“縣城肯定是去不了了,眼下只有想辦法去地方上籌糧了。”

可是人生地不熟的,他們一時之間也找不到解決辦法了,最後還是王震提議道,請地方上的同志幫忙,籌得糧草。

於是,他們找到了地方上的同志,時任鄂北行署專員的李實同志幫忙。

在獲悉三五九旅的近況後,李實意識到此事非同小可,如果不能及時籌集到供部隊使用的糧草。

一旦被蔣軍知曉相關情況,必將再度引兵來犯,到時候我軍無法以逸待勞,戰士們只能餓着肚子上戰場,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蒙受巨大損失。

環潭行署條件艱苦,經濟困難,人手匱乏,但李實對於當地的情況瞭如指掌,也與當地羣衆結下了深情厚誼。李實對王震的請求迴應了:“地方本是一家,你們受困,地方有責。靜侯一兩天,定報好音。”

打下包票後,李實立馬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工作中。

李實仔細思索了一番,認定在國統區籌糧只是浪費時間,花費重金的同時,還要面臨風險。

既然359旅在環潭,那麼,糧食問題最好之環潭地區解決,環潭首富廖友湘和廖復初父子是最佳對象,李實的腦海中有了方向。

廖家是應城鼎鼎有名的大財主,不但家財萬貫,守着萬畝良田收租,家中還做鹽礦生意,廖家父子倆平日都去應城,看顧一個大膏鹽礦。

抗日戰爭時期,廖家人自己修建了堡壘,手下足足有五千人的佃戶,也全都武裝起來,土匪皆不敢到廖家鬧事,國民黨軍隊也要忌憚三分,這才保全了家業。

他們從不和其他地主一般壓榨佃戶,更是看透了國民黨當局的腐敗不堪,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廖家人儘管沒有加入我黨,但打心底裡敬佩我黨戰士。

因此,在抗日時期,他們向新四軍伸出過援手。

李實登門拜訪的時候,當家人並沒有在家,恰巧只有已經90多歲高齡的廖家老太太毛氏在。

聽明李實的來意,她直接說:

“我這個老太婆雖然行將就木,但是很多事情還是拎得清的。做人不能忘本,我們廖家雖說現在薄有家產,但是往上數幾代也是窮苦人家,知道老百姓過日子的艱難。”

“你們共產黨是爲老百姓服務的,現在遇到了難處,我們當然義不容辭。你們需要多少糧食,直接開個數吧,我們廖家必當盡力而爲。”

李實向老太太表示了感謝,然後說自己大約需要一千擔糧食,老太太爽快地答應了。

李實感動不已,“毛老太感謝您借糧給我軍,這是我寫好的欠條,度過難關後我軍一定歸還。”

老太堅定地說,“你們黨是真正爲百姓着想的,如今你們有難,我理應施以援手,這1000擔糧是我廖家自願援助的,不用歸還。”隨即老太太便把借條撕毀。

李實聽後飽含眼淚,甚是感激。

很快,李實就將救命的糧食送到了王震將軍和戰士們的駐紮地。

幾天後,他們竟然又收到了許多豬肉和羊肉。

原來廖復初回家後知道了此事,覺得應該再給戰士們改善改善伙食,看來廖家雖然是地主,可是對於我黨的革命事業卻無比支持。

有了這千擔糧食,359旅度過了寒冬。頑軍以爲他們被困在深山之中,登報宣稱已經困死了359旅。然而359旅出其不意,狠狠地打了頑軍的臉面。在關鍵時刻,廖家成爲了他們的救命恩人。

而,廖家並不像以前那麼幸福了。解放戰爭爆發後,廖家莊園出現了許多問題。

當國民黨政府大量進口石膏時,遼國工業遭受重創,影響力逐漸衰落。廖家的生意雖然不再像以前那麼大了,但是這些年積累的也不少。

失去影響力的廖氏,成了當地國民黨貪官們的香餑餑。廖家受到多方面的盤剝,黃金數量不下八十兩。廖家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即使如此,廖復初在得知有中共地下黨員落入國民黨手中後,還想盡辦法將這些地下黨員營救了出來。自然這營救的過程也是兇險萬分,廖家爲此也花費了不少的錢財。

將這些地下黨員救出來後,廖復初也資助他們去武漢的朋友家避難。不得不說,廖復初和他的祖母毛老太一樣,都是少有的通透之人。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人向政府舉報,說他廖復初曾經幹過壞事,是反革命分子。

原來,在戰亂時期,土匪遍地,爲了自家安全,也爲了維護鹽礦的正常生產秩序。廖家向國軍第75師申請,調來70多人槍,與原本的30多名家丁人成立了礦警隊。

後來廖家漸漸失去了對礦警隊的控制權,這支隊伍被國民黨反動派所指揮,幹出了不少與人民爲敵的壞事,但廖復初的手上可是半點鮮血都沒沾過。可無論廖復初如何爭辯,他始終難以洗清身上的冤屈,畢竟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地主,居然會心存良善之心。

最後,種種嚴重的罪行一併處罰,廖復初被判處了終身監禁。

後來,因在監獄中表現良好,廖復初獲得了提前出獄的機會。

然而,出獄並沒有讓他有翻身機會,相反,日子越過越難。

廖家的老宅早已不復存在,一家人從寬敞明亮的廖家大宅舉家搬去了偏遠的武漢郊區。

由於他進過監獄,廖復初成爲了黑戶,沒有老闆願意接收,所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家裡都由妻子一個人撐着,日夜辛勞靠打零工爲生。每個月賺的錢勉強夠度日,一家人精打細算才能吃飽飯,連給孩子買零食的錢都沒有。

思索再三後,廖復初還是決定爲自己平反,爲了家人,他必須奮力一搏!廖復初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給相關部門寫信澄清事實,然而事件已過去多年,要想澄清絕非易事。

直到有一天,他在報刊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爲359旅籌軍糧》,講述的就是當年廖家給359旅捐贈糧食的故事,懷着激動的心情,廖復初聯繫到了作者。

作者名爲馬希良,而這篇報道是根據當初李實的回憶所寫,時隔多年,前往廖家借糧的李實也早已去世。

廖復初多方打聽之後,才聯繫上馬希良,他寫了一封多達6、7頁紙的長信給馬希良,在信中說明了廖家獻糧的經歷、自己的處境,以及委託馬希良幫忙證明獻糧的真實性。

馬希良原名馬興,酷愛寫作,到三五九旅當戰士期間,也一直堅持創作,他的作品被多次發表在《新華日報》和《解放日報》上,被王震視爲三五九旅的“知識分子”,對他非常欽佩。在表揚他的同時,也向馬興表示,以後他有什麼事可以直接上報自己。

但他卻一次也沒找過王震,從不肯因爲自己的事情麻煩王震。但這次受廖復初所託,他決定使用一次自己的“特權”,這纔給老首長王震寫了一封掛號信下。

王震接到這個請求後,心存感激之情,決定親自前往湖北,調查這起冤案的真相。他深知,廖復初是那個年代抗日事業的見證者,他應當得到公平的對待。

於是,將軍王震展開了一場深入的調查,追尋當年的證據,讓真相浮出水面。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了廖復初的清白。這個冤案,終於在時間的洗禮下,得以昭雪。

不僅如此,將軍王震還協助廖復初走上法院,爭取他的權益。最終給予廖復初應有的補償和待遇,讓他安享晚年。

有人曾問廖復初在受到冤屈時,他是怎麼想的?廖復初則很堅定的回答:“我相信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實事求是給我圓夢!今天這一刻讓我再次確認,我的信仰是值得的,感謝所有關心我的人,感謝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