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廖漢生赴任南京軍區,葉劍英叮囑:沒事兒不要總是往上海跑

1973年5月,黨中央要召開工作會議,爲召開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做準備。爲此總政治部特意安排,廖漢生、黃新廷、秦基偉等將軍住在北京海運倉招待所。

圖|廖漢生

對於海運倉招待所,廖漢生本不陌生,原來他在北京軍區擔任政委、黨委第三書記期間,海運倉招待所是隸屬於北京軍區管轄的,他過去沒少在這裡主持軍區開會,後來北京軍區搬到了西山,海運倉招待所就移交給了總參謀部管理局。

雖然時間也不過過去才5年,但時移世易,往昔的一切歷歷在目,人有些卻已經不可得,廖漢生的心裡也忍不住有些傷感。

廖漢生、秦基偉等一大批老將軍之所以被安排回到北京,住進招待所,完全是周總理囑咐總政治部安排的結果。

“九一三事件”後,1972年12月底,周總理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彙報工作,兩人談到了爲老幹部落實政策的安排,毛主席則把這一工作交給了周總理。

事後周總理在政治局會議上宣佈毛主席指示,並安排了工作:

“由中組部負責落實省委常委以上幹部政策;由總理辦公室負責落實副部長以上幹部政策;由總政治部負責落實正軍級以上幹部政策。周恩來還規定,解放幹部的審查報告都必須送政治局最後討論決定。”

據參與過爲老幹部落實政策的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副主任田維新回憶,爲落實老幹部政策,周總理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一次開會時,周總理偶然問起了楊勇、廖漢生的情況。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廖漢生、楊勇先後回到了北京。

就在廖漢生住進海運倉招待所不久後,1973年11月28日,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的老戰友宋時輪來探望,兩人抗戰時期搭過班子,宋時輪任八路軍120師716團團長時,廖漢生任副團長。

見廖漢生仍然等待分配工作,宋時輪當即邀請他出任軍事科學院任政委。

廖漢生是第一個被邀請的,卻不是最後一個。(1974年宋時輪還邀請過張愛萍)

廖漢生已經五年沒有參與工作,聽到宋時輪邀請,自然很高興:

“行,只要能乾點工作就可以。”

圖|廖漢生與宋時輪

宋時輪迴去後將情況報告給葉劍英,軍事科學院黨委也研究了一個報告遞到了中央軍委,毛主席看後也批示同意,不久之後,廖漢生就出任了軍事科學院政委。

不過,廖漢生在軍事科學院履職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一年半,因爲不熟悉工作,他這一年半主要只是瞭解了一下工作性質。不久之後,廖漢生又接到中央指示,被安排到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崗位上去。

1975年1月四屆人大前夕,正值新春佳節期間,廖漢生與時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的粟裕、院長宋時輪一起到葉劍英家裡拜年。

也就是在閒聊之際,葉劍英對廖漢生說:

“你可能要去南京軍區任職了。”

廖漢生之前就耳聞了一些對自己工作的安排,現在聽到葉劍英也這樣說,恐怕自己到南京軍區工作的情況已經八九不離十。話又說回來,1975年這一年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年,任何一點風吹草動,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更多,廖漢生多年之後,也在自己回憶錄中談到了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

1975年1月5日,根據毛主席決定,鄧小平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鄧小平上任後,便同葉劍英一道,加大了對軍隊的整頓和精簡整編。

廖漢生很清楚自己身上的擔子的重要性。

1975年2月17日,廖漢生參加軍事科學院黨委會議期間,接到了中央軍委發來的電文:

“經毛主席批准,任命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廖漢生爲南京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書記。”

廖漢生立馬站起來表示:

“一切行動聽從指揮。”

兩天後的一個下午,葉劍英專門接見了廖漢生,代表中央軍委對他赴南京軍區工作給予指示。

“沒事兒不要總是往上海跑。”

葉劍英幾次叮囑,話裡話外得很含蓄,但廖漢生心裡很清楚這些話的分量。

“你去了以後不要隨意表態和急於表態。”

談到軍委對精簡整編的設想時,葉劍英強調了一句。

“軍隊應當做到一旦打起仗來說走就能走;軍一級幹部的配備,除了配備軍政一把手之外,可以配備一個副職隨軍行動,另外配兩個副職,當戰爭來臨時承擔擴編部隊的任務。”

一直到最後,葉劍英鼓勵廖漢生:

“要大膽工作,中央支持你!”

接着,葉劍英又加重了語氣說了一遍。

“大膽工作,中央支持你!”

離開之前,葉劍英特意囑咐了一句:

“去南京軍區之前向鄧小平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報告,聽取指示。”

不久之後,廖漢生專程去探望鄧小平,鄧小平談的事情更加具體,並着重強調了華東地區幾個省市,並囑咐廖漢生:

“你過去是有‘角’的,有‘硬角’,你要保持這個,這是毛主席提倡的,同時你也要謹慎。”

圖|廖漢生與葉劍英視察部隊

一直到臨別之前,廖漢生還分別去探望了聶榮臻、徐向前兩位老帥,兩位老帥都對他有着很高的期許,並勉勵他幹出更大的功績。

軍事科學院爲廖漢生召開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就連因爲身體原因不時常露面的粟裕也出席了儀式,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這讓廖漢生的心裡十分動容。

與此同時,南京軍區司令員丁盛、第二政委彭衝也都打長途到北京,歡迎廖漢生到南京工作,並希望他能夠儘快上任。

1975年2月28日上午,廖漢生一家飛抵南京,正式就任南京軍區政委。

與丁盛、彭衝搭檔,廖漢生的心情不錯,幾個人都有很深厚的交情。

當年,紅28軍與紅六軍團合編爲八路軍120是716團,宋時輪任團長、廖漢生任副團長,而丁盛則是擔任二營黨總支書記,只是後來三人才天各一方的分開了。廖漢生後來擔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期間,彭衝任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兩人見面次數比較多。

1975年3月3日,南京軍區爲廖漢生的到來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廖漢生也向南京軍區全體幹部傳達了中央的指示,並當衆表態:

廖漢生一上任,便緊鑼密鼓的投入到工作中,並積極響應中央號召,落實老幹部政策。

視察蕪湖期間,廖漢生與當年的老戰友,時任蕪湖地委書記的王恩茂碰了一面,那是王恩茂的處境十分艱難,廖漢生看到後立即主持蕪湖地區負責人開會,並在會上強調:

“無論如何該給王恩茂尊重,他是個老紅軍,對革命有過貢獻。”

王恩茂後來給中央寫了信,毛主席看到後,特意批示聶榮臻,將王恩茂就近分配在南京軍區,王恩茂後來出任南京軍區副政委,協助廖漢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不過,廖漢生赴任南京軍區時,時任南京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的是張春橋,雖然張春橋那時已經調往中央工作,可仍然很關注南京軍區的情況,這樣一來也導致了很多問題。

初到南京時,廖漢生便發現,軍區主要首長以及領導幹部大多都在家裡辦公,文件也都是送到家裡,一份文件的批示,往往要跑好幾個來回,也因爲首長們居住的地方不同,導致了辦事效率很低。

對這一現象,廖漢生公開亮明瞭態度。

“我們身爲軍區首長,總在家裡批文件、看電報是不行的,文電送到家裡不利於保密,誰都有可能看到,首長們不見面也不便於交換意見。”

在一次辦公會議上,廖漢生倡議:

“軍區首長一律到機關來上班,有病的人可以住醫院,不住醫院的病號可以上半天班。不管有什麼病一定要到辦公室才能看電報,無論如何不能把電報送到家裡去。”

圖|廖漢生下基層視察

作爲這一制度的倡議着,廖漢生帶頭執行,每天在早上8點到軍區辦公,下班時只差一分鐘也絕不離開,凡是公事就只能在辦公室裡談。

廖漢生還特別囑咐司令部辦公室:

“電報、文件一律不得往首長家裡送,要看只能到辦公室來看。”

另外,廖漢生在軍區還建立了首長集中學習制度,除了外出、開會、看病等請假的以外,每個禮拜一、三、五,在家的軍區首長一起學習軍事理論和政治理論。

軍區首長以及機關大部分幹部一見廖漢生都帶頭執行,也不好意思不來,在廖漢生努力下,首長集中辦公制度建立了起來,軍區的辦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不少。

不僅如此,廖漢生在南京軍區任職期間,還幾次下到一線部隊視察。

在基層連隊,廖漢生時常指着陪同的軍、師、團一級幹部,問戰士們認不認識,廖漢生這一舉動,也是在考察部隊首長是否經常到一線部隊視察,如果說戰士們認識,則表明這個首長經常下連隊,廖漢生就表揚,反之則批評。

廖漢生後來解釋:

“我軍現在沒有軍銜標誌,穿的衣服都一樣。一旦打起仗來,你下去指揮,你說你是軍長、師長、團長,誰認識你呀?”

更重要的是,廖漢生到部隊聽取彙報,不允許部隊領導幹部念稿子,問什麼答什麼,並結合實際考察。

圖|廖漢生與夫人白林合影

1975年9月,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丁盛病重住院後,軍區基本的工作則由廖漢生全面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廖漢生任南京軍區政委不久後,原來的老部隊第一軍(廖漢生曾任第一縱隊政委、第一軍政委)也調赴浙江與20軍對調,廖漢生認爲,第一軍原來是他的老部隊,如今調到浙江隸屬於南京軍區,而自己剛來之前纔在會上承諾了自己絕對不搞什麼“山頭”,這豈不是違背了承諾?

廖漢生幾次向中央建議,提出新的對調方案,但都被駁回,葉帥也對他說:

“你不要顧慮這些,這是中央軍委決定了的。”

即便如此,廖漢生仍然表示:

“那我保留意見。”

從此次調動上來看,中央確實是有着很深的考量,第一軍作爲一支具有悠久歷史、戰鬥力強悍的老部隊,南下浙江承擔的是最繁重的任務,特別是上海、杭州等中國當時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一旦開戰,第一軍就能快速到達上海、杭州這些重要的城市進行防禦作戰。

1975年冬,廖漢生組織了軍區部隊進行野營拉練,並重點對南京軍區主力,駐紮在江蘇的60軍進行檢驗性演習。

到1985年,中央施行了精兵簡政,11個軍被撤銷,而第一軍與第60軍以及坦克第10師、第181師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集團軍,繼續承擔最艱鉅的歷史使命。

1976年6月底,廖漢生皮膚生了痱子,因爲用苦瓜葉子擦身體,結果引起了皮膚中毒。到9月初,時任南京軍區第二政委的彭衝給廖漢生打電話,告知毛主席病情加重的情況,廖漢生不等病情好轉,立即飛奔回了南京軍區。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切都顯得是那麼不尋常。

丁盛、廖漢生、彭衝10月中接到中央命令到北京開會,副總參謀長楊成武更是親自囑咐他們,要密切注意上海方向。

廖漢生當即就指出:

“爲了防止可能出現的暴亂,可以利用臨近冬季按慣例部隊要進行野營拉練這一方式,把駐紮在江蘇的第60軍和駐紮在浙江的第1軍分別向東拉。一旦有事就可以迅速進入上海。”

不過,葉劍英聽了廖漢生建議後,再三考慮後還是搖了搖頭:

“暫時不能動,一動就可能會打草驚蛇。”

應該說從廖漢生給中央的建議也可以看出,南京軍區的重要性。

一直到過了幾天以後,葉劍英才採納了廖漢生的建議,將滬寧線上駐紮的第一軍、第60軍全都調到了上海周邊進行野營拉練。當時軍、師、團各級首長均在廖漢生指揮下,吃住都在指揮部,確保可以在關鍵時刻,部隊能夠隨時拉出來執行任務。

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廖漢生才徹底鬆了一口氣。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廖漢生主抓南京軍區工作,爲部隊現代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在廖漢生準備退休的時候,卻又接到了中央新的任命。

1979年10月,王震、楊勇赴南京軍區視察,楊勇透露給廖漢生一個消息:

“你可能要到瀋陽軍區工作了。”

廖漢生這年已經68歲,多年的征戰工作讓他身心很是疲憊,廖漢生考慮到自己到了瀋陽軍區後,幹不了兩年就70歲,到時候人都認不全就得退下來,不利於工作,於是特意寫了份報告給中央。

然而在1980年1月,廖漢生還是接到了中央的命令,出任瀋陽軍區第一政委。

應該說調到瀋陽軍區後,廖漢生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當時瀋陽軍區承擔着戰備任務,下轄有6個野戰軍、3個省軍區、2個守備區、1個警備區和1個要塞區,加上軍區代管的海軍、空軍,合計兵力達到了83萬。

從上任那天開始,廖漢生就又展開了馬不停蹄的工作。

在視察了軍區情況後,廖漢生髮現,除了基層部隊外,軍區領導班子同樣也有問題。準確的來說,和當初在南京軍區時一個樣,軍區首長多數都在家辦公,一些電報、文件只能交給秘書給各家傳閱簽字,不僅辦事效率慢,而且保密性也很差。廖漢生也同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幾次談到了這一情況。

有一次,軍區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廖漢生着重講了這個問題,還和一旁坐着的軍區副司令員謝振華開玩笑:

廖漢生與謝振華是老相識,大家坐在一起說說話,開開玩笑本無可厚非,但這件事情背後所反映的問題卻是發人深省的。

廖漢生的這一提議,得到了軍區一致首肯。

經過一系列整頓後,軍區辦事效率大大提高,各級領導班子的凝聚力也顯著增強。

在完成了黨和中央交付的任務後,廖漢生又主動向中央請求,退出一線領導崗位,讓位給優秀的中青年幹部。

1982年,廖漢生從瀋陽軍區的崗位下來,正式退居二線。

儘管如此,廖漢生依然關心着國家建設,並多次赴全國各地視察,還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一直到1993年,已經年過八旬的廖漢生才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下來,正式過上了退休的生活。#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