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億大烏龍,牽出57000億的巨無霸
我其實對“草臺班子”這類論調一直不太感冒,但無奈的是,例證總是鮮活地出現在公衆面前。這不,最近港交所就鬧了個1200億的“大烏龍”,而且還是最低級的那種錯誤——數字報錯了。
百達資管與建行之間的滑稽一幕停在了昨日,但也正是這筆交易,將此前在中國低調佈局的百達資管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它是誰?爲何有如此大的資金量?又何以逆勢來重倉中國?
2000萬錯變200億
先來看看這個1200億大烏龍的來龍去脈。
國慶節假期的最後一天,一份香港交易所文件顯示,百達資產管理公司(下簡稱“百達資管”)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建行”)投資了1212億港元(156億美元)。該文件於週一晚間在香港發佈,顯示百達資管已持有200億股香港上市的建設銀行股票,平均每股售價6.06港元。
隨後,百達資管發言人稱,該信息有誤。“百達資產管理公司不持有該股票。香港證券交易所已收到相關通知,”該發言人表示。
香港交易所週二發佈了最新的披露文件,將百達資管持有的建行多頭頭寸修改爲3360萬股,佔 0.01%。此前百達資管持有1360萬股。百達資管表示,之所以重新申報,是因爲“披露的數量不正確”,而且其持倉量低於最初的門檻。
也就是說,百達資管增持的2000萬股被錯誤地統計爲了200億股,交易金額也從1.212億膨脹到了1212億港元。正是這樣龐大的資金規模,讓“瑞士百達增持建行1200億H股”的消息一度在投資圈刷屏。
答案其實早就在明面上了
根據官方給出的消息,這個錯誤的源頭在於,百達資管在提交給港交所的披露文件中的數據填寫錯了。
但其實,如果稍加思考就能發現,這樣的交易規模是違背常識的。
首先,港交所於去年底提高股票期權持倉限額至25萬張合約,每張建行期權合約相當於1000股。我們以25萬張合約計算,建行港股期權的持倉限額最多爲2.5億股,此前披露的增持逾200億股已遠超該限額。
其次,從建行方面來看,建行在港交所一共有2404億股,但是,一半以上是不能流通的,是被以匯金爲首的國資持有,所以建行在港股真正流通的有964億股,這其中還包括了登記在匯豐名下有407億股,花旗銀行名下的64.63億股和渣打銀行名下的45.94億股。
還有一個事實是,整個9月份,建行在港股的交易量加起來只有100億股多一點。兩相對比,百達資管持有200億股建行港股,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再看百達資管自身。港交所的文件中提到的是瑞士百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而百達資產香港的資金管理規模爲282億美元,此次交易金額近150億美元,不管怎麼看,拿出資金總量的53.2%來重倉建行,都是說不通的。
那爲什麼大家一開始相信了這筆交易的真實性?
不可否認,最重要的還是信息披露方,是嚴謹、客觀的港交所官方。
另就是股市的狂熱已經讓很多人喪失了理性的判斷能力。國慶前一週,A股和港股突然變得炙手可熱,監管層面穩經濟政策大力加碼,讓A股成交額一度刷新歷史最快萬億紀錄。當情緒和氛圍達到一定的高度,人們對市場的期待和閾值也大大提高了。
打個比方吧,若是中秋節前有人說,創業板連續兩天都能漲10%以上,我肯定不信,上證指數會漲停開盤,我同樣不會信。但現在就不一定不信了。
國慶期間,A股休市,大量看好中國資產的資金涌入港股,恆生指數國慶期間飆漲9%。在此前A股走勢低迷期間,銀行股曾因高票息、估值低窪及穩健的基本面備受資金青睞。所以,與其花時間去考究這個事是否合理,人們更願意把它當做佐證自己觀點的力證,即牛市來了,連外資都跑步加速進場了。
這正好印證了那句話,人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一家“200多歲的創業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瑞士百達集團創始於1805年,作爲漢諾基協會(Hénokiens,入會資格之一是經營歷史超過200年)會員而躋身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企業之列。它以“封閉持股、永不上市”爲核心理念,主營業務是管理全球超高淨值個人及其家族的財富。
2007年末,金融海嘯在全球蔓延。以雷曼兄弟破產肇始,大批美國銀行接連倒閉,金融機構虧損與減值交互出現,形成傳導鏈條,導致歐洲各大銀行深陷其中。
而瑞士百達身處歐洲銀行業腹地日內瓦,在市場狼藉中卻錄得資產管理規模(AUM)增長及經營獲利的亮眼業績。
事實上,瑞士百達不但安然度過了這次全球金融海嘯,回顧過去219年的漫長曆史就會發現,它在歷次經濟週期、政治週期與戰爭週期中均表現不凡。
兩個多世紀以來,瑞士百達專注於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資產服務,即便它擁有完整的銀行牌照,卻也並未涉足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做減法的邏輯在於其重視保持自身強大且乾淨的資產負債表,同時避免利益衝突。
目前集團由八位合夥人擁有及管理。歷經九代經營,世代傳承的百年企業往往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Schwarzman)曾將瑞士百達形容爲一家“200多歲的創業公司”。
作爲領先的獨立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公司,瑞士百達資管在全球進行了廣泛佈局,進入亞洲也有四十年。如今,瑞士百達已成爲全球最受信任的金融機構之一,客戶包括金融機構、養老金、基金會以及金融顧問等。
瑞士百達完全由合夥人持股,並無外部股東,因此可以保持高度獨立,可以自由向客戶推薦最合適的方案,“不僅着眼於下一季度,更放眼未來數十年”。
同時,瑞士百達長期思維也充分體現在員工身上,自1921年起,瑞士百達就開始分享利潤,約70%員工都能因此受益。爲了進一步培養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企業家思維,瑞士百達2006年推出“股權合夥人”計劃,旨在讓貢獻顯著的高管與員工持股,瑞士百達的長期思維使其年均員工流失率僅爲6.6%,遠低於其他私人銀行。
在Scorpio Partnership的2018年全球私人銀行榜單中,其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全球第15位。2024年上半年,百達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5.7億瑞士法郎,淨利潤爲3.2億法郎,截至2024年6月30日,資產管理規模達到6940億瑞士法郎(約57000億人民幣),在全球30個辦公室擁有5400名員工,其中包括900名投資經理。
等到了佈局中國的時機
值得一提的是,增持建行並不是百達資管近期在國內的唯一動作。
9月底,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宣佈,其外商獨資企業百達世瑞(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隻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產品。該產品名爲“百達全球可持續債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號”,產品備案已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AMAC)的批准。
而上海的QDLP計劃令國際資產管理機構能夠向中國境內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以投資於海外傳統和另類資產。
瑞士百達資管在上海的首次佈局是在四年前,2020年9月,瑞士百達資管在上海開設外商獨資企業,於2021年8月在AMAC成功登記爲QDLP基金管理人,並在同年9月宣佈推出首個QDLP產品。
其實,瑞士百達資管一直支持中國境內投資者通過多個跨境投資計劃,除了QDLP項目,還包括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MRF)安排、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跨境理財通)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
今年8月,瑞士百達集團股權合夥人、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亞洲(日本除外)首席執行官趙俊傑在接受《中國基金報》採訪時還曾提到,“瑞士百達等到了佈局中國的時機。20年前,中國高速發展,若那個時候入場,瑞士百達未必能適應環境。眼下,中國資本市場沉澱。近期監管強調的‘耐心資本’與瑞士百達追求的長期主義相契合。”
實際上,瑞士百達資管在人民幣債券投資和研究領域涉獵頗深。2015年,瑞士百達成爲首批推出歐盟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UCITS)基金的國際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爲國際客戶提供投資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機會。目前,瑞士百達資管在滬港兩地設置資深投研團隊,專門負責人民幣債券的投資策略。
瑞士百達集團高級合夥人Renaud de Planta幾年前也曾談到,開拓中國市場是瑞士百達集團歷史中最爲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受惠於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快速的資本積累,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已經成爲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公司對市場前景感到鼓舞。
“儘管目前全球經濟環境存在不少挑戰,倚賴集團雄厚的財務實力,以及我們對於中國市場長期堅定的承諾,我們深信,邁出這重要一步恰逢其時。”他說道。
在對中國市場長期的積極樂觀態度下,百達資管認爲中國的投資機會非常多,並且已經在中國默默努力了20年,靜待花開 。他們關注的主題投資領域包括環保、數字化服務、機器人、IT安全以及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醫療健康等領域 。
當然,百達資管也看好中國企業,包括A股和港股,他們認爲大多數投資者對中國股市處於低配狀態,估值非常便宜,因此增加了持股 。
除此之外,百達資管還認爲內循環將推動一些消費龍頭企業,例如中國高端白酒市場以及運動服裝品牌 ,同時,他們強調新興市場投資者應提高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