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劃破眼球不敢說:這世間有一種家庭,比校園霸凌更可怕

父母,是孩子最後的退路。

沒有不願求助父母的孩子,只有被責備寒了心,感受不到愛的孩子。

作者 | 楓子

看到一則讓人揪心的新聞。

一個10歲男孩,想幫妹妹換紙尿褲,結果卻在拆紙尿褲包裝時,不慎被剪刀劃傷右眼。

因爲擔心被責罵,他忍着痛沒說。

直到第二天早上,父母無意發現他的右眼異常紅腫,男孩才說出劃傷眼睛的經過,並表示眼睛很痛。

得知兒子受傷已超7小時,父母連忙帶他趕往了醫院。

經醫生檢查,男孩眼球表面的劃傷長達6mm,角膜與晶狀體均被劃傷。

並且,因爲受傷時間太久,男孩不僅只能看清10釐米以內的視物,還併發外傷性白內障,情況不容樂觀。

難以想象,平時成年人眼睛裡進了一粒沙子都無法忍受,可男孩卻生生忍了7個多小時的傷痛。

爲什麼孩子寧可獨自承受痛苦,也不願向父母吐露半分?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坦誠,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爲什麼不敢說,因爲被罵怕了。

評論區很多網友都有類似的經歷:

不管是受傷,還是遇到麻煩,父母第一反應,不是安慰和幫助孩子,而是數落、責怪、打罵……

這種遇事只會一味指責的家庭,在無形之中傷孩子最深。

指責不能讓孩子長教訓

只會讓他不敢說

心理學家陳瑜曾在《少年發聲》欄目採訪過一個叫@木途的女孩。

她讀初三時,曾被班上的一個女生多次霸凌。

當時,那個女生不僅偷偷往她的墨水瓶裡面倒酸奶,還在她的椅子和書本上面潑酸奶。

甚至,那個女生故意推倒別人的椅子,把別人書包全扔地上,然後誣陷是她做的。

一開始,她跟父母哭訴這件事時,父親會跟她說:“反正快要中考了,你忍一忍就過去了。”

後來她再求助父母時,父母卻直接罵她:

“爲什麼她們不搞別人,非要搞你?”

“你先得從你自己身上找點原因。”

霸凌者的欺辱沒有讓女孩絕望,父母一句句莫名的指責,卻讓女孩的心徹底涼了。

如果傾訴得不到想要的安慰和溫暖,反而讓痛苦加倍,哪個孩子,還會再對父母敞開心門?

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

我相信很多時候,爲人父母,並不是不心疼,不在意,只是習慣用責備表達關心,讓孩子長教訓。

但在你開口指責的那一瞬,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只有傷口被撒鹽的痛。

在臨牀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持續性傷害”。

當父母的語言過於苛責,態度過於傷人,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就遠不止當下,它貫穿歲月,讓孩子即使長大成人,也依然是個害怕被責罵的孩子。

有位網友曾自述,自己從小是在父母的指責聲中長大的。

不管他有錯沒錯,受傷沒受傷,遇事時,父母一開口肯定就是說他的不對。

他十二三歲時,曾因爲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倒,胸部壓在自行車橫樑上,劇痛無比。

但因爲害怕被罵,他硬生生拖了十幾年。

這期間,他連跑步、大口呼吸、打嗝都會抽痛。

卻還是在30歲時,才鼓起勇氣去做了詳細檢查。

結果發現,左側鎖骨骨折,缺了一塊骨頭。

看完唏噓不已。

如果不是盛怒之下的父母,比任何傷口都可怕,網友又怎會一拖再拖,讓一時的傷痛,成了終生的病痛。

有句話說:利刀割肉傷易愈,惡語傷人恨不消。

比身體傷害更痛的是心理傷害,比校園霸凌更可怕的是至親的指責。

父母每一次指責,都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和傷害。

父母每一句惡語,也不會讓孩子長教訓,只會讓孩子在心裡築起一道道高牆,把父母隔離在外。

無法求助父母的孩子

只能活成一座孤島

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曾做過一個實驗。

用蜂音器爲信號,電擊關在籠子裡的小狗,小狗會嘗試找出口逃跑。

然而,在經歷了多次無果的掙扎後,小狗會徹底放棄抵抗,無助地等待痛苦的到來。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每個孩子生來就懂得趨利避害,當遭遇困難、痛苦時,他會本能地尋找解脫的出口。

父母,就是那個出口,是孩子最後的退路。

而動輒指責孩子的父母,卻一次次在孩子退無可退時,給予傷害,讓孩子放棄了對那個出口的期待,形成了深深的習得性無助。

還記得那個因爲被懷疑偷錢從20樓一躍而下的12歲女孩嗎?

事發當天,她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要求她承認偷拿老師抽屜裡的1200元錢。

起初,女孩矢口否認,但耐不住三個老師“輪番談話”,女孩“承認”了。

於是,班主任打電話給家長告知了女孩“偷錢”的事情,並要求家長到學校來處理一下。

結果,女孩不等母親趕往學校,就決絕地從公寓20樓跳了下去。

還用倉促而潦草的筆跡,留下了一封絕筆信:

“家不是依靠,而是假笑應對的場合。我知道我只會逃避,謝謝你們,路髒了,抱歉。”

雖然不知道女孩站在高樓之上,向下望時內心有多怕。

但對活着的渴望,也沒能抵過無法求助親人的絕望。

所以她纔會拒接母親電話,寧願選擇結束生命,也不願跟母親多說一句。

心理學上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孩子的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和歸屬的需要。

經常被責罵的孩子,往往是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他們遇事只能靠自己硬扛。

而當一己之力無法撐住所有的壓力時,便很容易走向極端。

真正的愛,是不帶任何傷害的

心理學家比昂曾說,當外界的危機可能對孩子造成較大沖擊時,好的父母需要具備良好的“容器”功能。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要給孩子的情緒、感受和想法提供一個抱持性空間。

父母成爲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纔能有不懼風雨的底氣和勇氣。

1. 當孩子犯錯時,比起對錯,更重要的是愛和包容。

曾經有個火上熱搜的視頻:

一個12歲女孩,幫店裡的客人搬啤酒時,箱底突然漏了,啤酒瞬間炸裂一地。

女孩嚇得呆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這時,媽媽跑過來,沒有一句批評和指責,而是把她抱到一旁檢查傷勢。

十幾秒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感慨:原來打碎東西,是不會被罵的。

是啊,生活中,多少孩子犯錯第一反應是“完了”,又有多少孩子,因爲童年打碎的一個東西,現在仍然被割傷。

所以,如果不想讓孩子在你的疾言厲色裡,變得沉默,就不要讓指責把孩子越推越遠。

當孩子犯時,學着把“你不好”換成“沒事的”。

讓孩子沐浴在愛和包容中,他才能向陽生長。

2. 當孩子生病、受傷時,不要讓脫口而出的關心,變成了責備。

樊登老師曾說,指責,可以讓父母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孩子受傷或者生病時,父母第一反應是心疼,接着就是內疚。

爲了緩解這種內疚,他們往往會無意識地推卸責任,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

這才讓傷人的話,脫口而出:

明明是關心,是心疼,卻讓孩子看到的是臉色,聽到的是生氣。

而這種裹着刀子的關心,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只會刺得孩子內心鮮血淋漓。

真關心孩子,就要直接說“我擔心你、我心疼你”。

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給孩子安慰和擁抱,這纔是治癒孩子的良藥。

3. 當孩子被欺負,被冤枉時,不要小事化了,而是替他撐腰。

有個13歲女孩,被班上男同學騷擾。

老師撞見後,卻把他們兩個都訓了一頓,還叫了家長。

辦公室裡,女孩即便被訓哭,也堅決不認錯。

老師生氣地罵道:“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怎麼就單單找你呢?”

女孩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男人,聽着老師一個勁兒地數落女兒,氣得臉都憋紅了,卻又無話可辯駁。

情急之下,女孩父親“啪”的一下就扇了那個男生一巴掌,然後問老師:

“你說,一個巴掌能不能拍響?”

男生被打懵了,老師也懵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過這個女孩。

父母的“撐腰”,就是孩子行走世間的底氣。

深知自己身後有父母做靠山和退路的孩子,才能篤定無疑地走自己的路。

黃磊曾說過:

“爲人父母,最怕的不是孩子在外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做了什麼。”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

沒有孩子天然地害怕父母,不願求助父母的孩子,只有被責備寒了心,感受不到愛的孩子。

父母遇事不數落,不發火,孩子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父母平常多寬容,多信任,孩子委屈了、受傷了、犯錯了,纔不必擔心被責怪而畏首畏尾。

因爲他知道,父母就是他永遠的避風港。

最後,獻上一首黛安·侖曼斯的詩,與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用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注意少一點責備,而去多一點關心

我不再追求對權力的愛,我會效法愛的力量

點個贊吧,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活得強大而自信、陽光而灑脫。